2020-04-22
“新基建”成為疫情期間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新基建”到底“新”在哪里?與傳統基建的區別是什么?
在黨中央決策部署下,“新基建”進入了加速推進的快車道。“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成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新基建”的內涵是什么?本文圍繞“新基建”到底“新”在哪里?與傳統基建的區別是什么?共同圍繞“新基建”的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
“新基建”的概念首次被提及是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會議明確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層面開始密集部署,1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的中央深改委會議、3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都提到“新基建”,特別是3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明確強調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不僅包括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還包括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目前,傳統基建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改革起到的作用較為有限,而“新基建”則通過數字經濟和高端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提供新一輪工業和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礎,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通過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業和新型現代服務業的大力投入,不僅能夠加速我國經濟的結構優化和投資帶動,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提供創新和持久的動力,還能夠大幅提高我國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養老和環保等領域的規模和質量,更好服務于消費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曾宇:
傳統基建主要是指鐵路、公路、橋梁、水利工程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而“新基建”主要是指與高技術產業、科研創新、智慧城市等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以5G基站、新一代通信網絡、云計算中心、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二是以大型科研裝置、超級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三是以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為代表的支撐智慧城市等應用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新基建”的“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新。“新基建”主要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依托;二是模式新。“新基建”加速新技術的產業應用,并催生大量創新應用和產業形態,擴大了新供給,形成新的經濟模式,從而帶動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等相關產業和經濟發展,同時借助新興的服務模式和技術手段為更大范圍的經濟活動提供可能,甚至推動產生新的新興戰略產業;三是領域新。“新基建”不同于以鐵路、公路、橋梁等為主的傳統基建,有全新的應用領域,如全聯網應用、天地通訊、智慧城市等。
從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差異來看,“新基建”具有蘊含技術與知識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強大的產業關聯性和滲透能力等特點,直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有力地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對經濟效率提升更顯著,涉及諸多產業鏈環節,在我國擁有較大發展空間。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張新紅:
“新基建”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大、數字化轉型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既是尋求經濟新增長點的現實需要,也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突破口。
在傳統基建帶動經濟增長作用逐步減弱的情況下,“新基建”將在穩增長、穩投資、穩就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傳統基建提供的主要是基建項目自身的功能,其影響和作用是看得見、可測量,但也是有限的。“新基建”不僅可以取得傳統基建固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比傳統基建更大的乘數效應。以信息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提供的更多是網絡效應、平臺效應和賦能效應,可以引發一系列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大量涌現。近年來不斷出現許多新職業,比如數據分析師、電子競技師、網商、網紅、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民宿房東等,大都得益于“新基建”效應的發揮。隨著“新基建”的加速發展,或將帶來更多的業態創新,創造更多的新的就業崗位,這也是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的魅力所在。
長江商學院大企業治理與創新研究中心研究院李錦:
疫情防控期間,數字經濟“撐起了一片天”。新產業、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的影響,增強了中國經濟的抗沖擊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建設進度,這并不是單純的機械式刺激計劃,而是早就規劃好了的大規模建設計劃,多數項目都在各地的投資計劃之內,不過在疫情影響之下有所加強,一些地方加快了推進速度。
“新基建”著眼于前沿科技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人們生活幸福感,“新基建”政策將保持穩定發力態勢。新型消費帶動新型基建,這是邏輯起點。“新基建”不再是刺激制造業等“生產型”投資,而更多依賴“消費型”投資,以及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